首页新闻公告

石墨烯有待 “架桥过河” --福建日报专访田中群院士

采访伊始,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中群教授,首先对石墨烯产业化所处阶段进行全新诠释:“目前,实验室层面的基础研究在通向产业化的路上,似乎都被一条‘大河’挡住了,‘大河’两岸分别是基础研究和产业化。”

 田院长认为,当前对石墨烯产业的宣传有些过热,一些阶段性成果被放大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虽然福建省的石墨烯产业起步较晚,但与其他省市相比,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。

“我认为创新形式有三个层次:一是实验室基础研究的创新;二是在产业领域的创新;第三就是这两者结合的协同创新。当前,无论是在福建还是在全国,更需推动的就是企业、科研机构与高校创新队伍实实在在的结合。”田教授如是说,将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关联的“接力棒”传递起来并不简单,“科研成果得真正融入企业运转的流水线。一方面,企业能在第一时间获悉基础研究取得的新突破;另一方面,企业的市场需求也能及时回馈到上游的基础研究”。

田院长着重强调,石墨烯并非外界想象中可随便使用的“万金油”,要在不同材料和用途中发挥石墨烯的不同功效,需认真系统地研究。这种厚度只有头发直径十万分之一的新材料,只有精确掌控其在不同材料中的含量和分布,方能发挥优异性能,而这离不开基础研究与产业研发的联手。

田院长建议研究人员要立足“原点”,即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研究,针对各类目标产品,对石墨烯原料分别进行相应和系统的改良;形成“特点”,即瞄准“河对岸”那些福建重点发展的高新产业群,选择其中具有产业和市场优势的龙头企业,与他们联手打造优势产品;要冲击“高点”,即明确目标,通过协同创新形成竞争优势后,全力占领有关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。

采访结尾,田院长表示,政府扮演的角色同样不容忽视。首先,要选定若干有望形成高新产业集群的科技成果,作为重点扶持发展对象;其次,要着力于高端人才的引进、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成果的整合以及行业情报和信息的搜集,将“渡河”的各个“小分队”整合为“大部队”。